WMA时尚受邀出席2019非遗传承和IP创新大会,此次论坛是为非遗活态传承,可以更好地走入市场搭建的一个面对面平台。同时论坛还邀请品牌设计、电商、资本运作和市场专家一起参与探讨。
“把文化符号穿在身上的民族”
彝族的服饰色彩艳而不俗,它的色彩让人走近时,先是吃惊--然后心动--最后会不由自主地爱上它。
金永淑就是这样一个想让这样的美从自己的家乡走出去,让世界认识它的人。自2002年开始她用了4年的时间,走遍大山,寻找彝族的各种服饰样式,寻找绣娘,在寻找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信仰。
2006年创办了”彝家公社”品牌,当时仅仅只有5个绣娘,2013年走出楚雄,走到深圳,2014年走出国门,把自己的产品带到了世界,同时也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带到了世界。
金永淑希望将彝族的服饰更具有实用性 能与时代接轨,做到产业化,最终国际化。在这个过程中带动更多的绣娘,让她们的生活发生改变,变得更美好。
“马上高中”和“杀出一匹黑马”
这是郑芬兰在2018年推出的一个产品,一匹红马--马上高中,一匹黑马--杀出一匹黑马,当时成了浙江中考、高考的学生人手一匹的爆款。
最特殊的是马尾--这是西藏那曲(中国海拔最高的地方)妈妈织的五彩马尾,希望孩子能够考出自己最好的成绩,同时也为那些成绩不够理想的孩子寓意为杀出一匹黑马。
她就是--小巷三寻品牌创始人,浙江省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郑芬兰,2017年获得“中国非遗年度人物”和“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”,是中国唯一的一个“双百”入围者。
郑芬兰是一个在织布声中睡去和醒来长大的孩子,织布对她来说,曾是生活的一部分。曾是背包客的郑芬兰,18年前在贵州徒步时,在布依族的一位老奶奶家偶然得到一把织布的梭,就是这把梭就此改变了她的一生。
在行走的过程中,她发现了手工的村落有一个非常实际的窘况,就是中国的乡村手艺人有手艺,但没有经济,他们无法靠手艺获得更好的生活。
由于她也是个手艺人,于是她从自己的家乡浙江杭州开始尝试,通过调研24个村落,建立了9个村落的本土产品自由品牌,落地梭子博物馆城乡综合体带动城乡之间的穿梭,通过一些渠道帮乡村手艺人输入知识,输出产品。
郑芬兰说:一块土布能够织出世界的色彩,有市场才能去做传承,如果没有市场,中国的传承技艺会留下很多的遗憾。
“徽派竹刻”
洪建华是徽派竹刻国家级传承人、黄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馆馆长,从事竹刻工艺三十多年。他从小在牌坊底下长大,18岁开始接触这门手艺,五次拜师,最终是一本竹刻的书真正把他带进了这个独特的世界中。
从18平米的小作坊开始创业之路,到300平米的一个工作室,到建立一个700平米的艺术馆,最后到现在占地10000平米的博物馆和工坊一体化建成。其中心血非常人所知。
徽派竹刻既可以有博物馆馆藏的臻品,也可以有成为普通人生活中文创的生活产品。洪建华将教学讲课、开发创新文创产品,以及高端的竹刻技艺三者融为一体,希望将徽派竹刻文化通过各种形式走进平常生活中。
现代艺术由于信息传播太快,很多东西过于形式化,怎样在生活中找到美感,既要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要具有国际时尚,还要找到温暖的感觉,非遗的介入给我们老字号,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丰富的色彩,更给人与人之间亲情的张力,这种热烈、浓郁的民族风会成为中国文化复兴多姿多彩生态中最亮丽的风采。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架构,可以更多思考一下用金融的资源和老字号来帮助长期持续发展,发展教育的体系,建立更好的学习教育培训体系来传承。
非遗传承发展需要和产业结合,需要适应商业化和工业化社会,但同时非遗不可能完全工业化,它应该是一个高端和低端相结合的立体的呈现,低端产品把文化带进普通人的家庭,高端的奢侈品体现的是不可替代的劳动价值,博物馆藏品,它是一种精神载体可以流传后世,成为民族的瑰宝。
非遗原本就是来自于生活,现在更是将这种文化传承回归于生活本身,在跨界的过程中还有各种可能,这次论坛“老字号牵手非遗传承人”是众多合作中的一种可能,一种尝试,也是一种探索,对于非遗和现代的品质生活相结合我们还应该做哪些探索,在未来还有哪些可能,我们还可以为非遗做些什么?都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。
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,文化伴随着我们民族的繁荣和昌盛,是我们的骄傲,随着时光的流逝,很多曾经伴随着我们一起走过岁月的一些民族记忆慢慢变成了过去。所谓见人,见物,见生活,这才是非遗的本质,很多匠人为了将属于我们特有的文化瑰宝能够被后人记得,做出了很大的努力。从过去被仰视或不知的状态慢慢走入寻常百姓家,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看到非遗的影子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,也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有根基。